梧桐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博爱书屋boai4.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八十章国殇墓园(四)
在“雷打树下”铜像旁边,有一位妇女侧卧在粮袋上,双目微闭的雕像,让人触目心酸、禁不住潸然泪下。这组雕塑记录了一个“饿死不吃军粮”的故事: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难万险为前线作战的将士们送军粮,却因缺衣少食,饿死在送粮途中。她伏在粮袋上,永远长眠于此,而粮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为了给前线多省一口军粮而饿死在军粮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与精神啊?在今天这个追求自我的时代,不知能有多少人会理解她们。
“抗日县长”张问德“怒斥日寇”的铜雕像,立在甬道以东的草坪上。一位布衣老人,一绺长须,面目矍铄,伸展右臂,正义凛然。这是表现被誉为“抗日县长”的张问德先生声讨日军罪行的雕塑。
1942年夏,日军铁蹄踏进腾冲,腾冲原县长之前因病已辞职还乡,城中军政官吏闻风而逃,日军兵不血刃攻占腾冲县城,已过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做了腾冲县长。张问德(1881—1957年2月17日),字崇仁,自幼生长在腾冲这块热土上,在腾冲最危难之时,他宣誓做了这个县长。此时“县已不县”,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义无反顾,随身携带一面国旗,手拄一根藤条拐杖,与敌人周旋,宣称国旗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县政府办公地,坚决抗战到底。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经历了四次反扫荡,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火种遍播滇西大地。由于他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对日军在腾冲的伪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日军在多次围剿无效的情况下,又使出了软招,妄图诱降老先生。日寇驻腾冲行政官,腾冲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是个“中国通”,他本来在日本已有妻子,但为了表示“中日亲善”,又娶了一个当地的中学毕业生(蔡兰惠)做老婆,还正式举办了婚礼,以“腾冲姑爷”的身份笼络人心。1943年8月30日他用文言文的形式致函张问德,企图以金钱、地位为诱饵邀他“和谈”。面对敌人的险恶利诱,张问德县长大义凛然,于9月12日复函田岛,严词拒绝。
在墓园忠烈祠前檐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张问德县长《答田岛书》,复函中列举了日军侵占腾冲的种种罪行,阐述了腾冲人民坚决抗战的决心,指出了侵略者必败的下场。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有节。义正词严地警告侵略者:“只有放下屠刀、撤出中国、退回日本,才是侵略者的最好出路”。在结尾部分,他以文人的口气写道:“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最后还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神圣的头衔:“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这封《答田岛书》文采飞扬,戳破了田岛的阴谋与狼子野心,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后来许多报纸转载,使“抗日县长”张问德迅速名闻于天下,被誉为“中国最有骨气的读书人”和“中国最有骨气的敌后抗日县长”。
也是这位儒雅而刚正的县长,在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打响腾冲反攻战,日军在败退前将所有粮库6000多万斤粮食全部烧毁时,他义不容辞动员上万民夫,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给部队运粮。支援作战,鼓舞士气,为解放腾冲倾尽最大的努力。腾冲城光复几天后,人们却不见了这位英雄的县长。他悄然挂印而去,从此隐居乡里,只留下了丹心一片。
在东侧草坪上还有一座雕像,是一位穿长衫执手杖的儒雅老者形象,这就是建立国殇墓园的倡导者李根源先生塑像,也是来参观墓园者最该了解的人物之一。首先我是在国殇墓园的多处题词和书法题字中认识了李根源先生。如墓园大门上额的“国殇墓园”、忠烈祠殿基上的“碧血千秋”、小团山顶上纪念碑塔基上的“民族英雄”还有倭冢碑上的“倭冢”等题字,都是出自李根源先生之手。书法楷隶结合,金石兼功;笔画圆中带方,颇具骨力。既有文人儒雅的品格又兼有军人方正的气质。正是字如其人,李根源既是一位著作等身、品格高尚的读书人,又是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和爱国民主人士;军政兼修,与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黎元洪等政坛风云人物关系密切,还是朱德的恩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