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义诊送药 (1 / 5)
●临走时,费卡杜请求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并向队员们竖起大拇指赞道:“中国军医的医术,是我所遇到的医生中最精湛的!”
●医疗队5辆车在雨季泥泞的道路上行驶近1小时后,来到了弗朗扎。这已经是中国维和医疗队第四次深入丛林部落为当地人送医送药了。
●执行任务期间,首批维和医疗队接诊2300多人次,接收住院人员250多人次,实施手术50多例,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义诊送药顶高温抢建维和医院
2004年3月18日和4月3日,经过4个月的封闭式训练后,维和医疗分队先后分两批次,途经孟加拉国、阿联酋、苏丹、尼日利亚,经35个小时的航行,踏上了利比里亚这块战乱频发的土地。
医疗队员本以为一到异国,即可展开医疗工作。然而,一下飞机,就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
机场破烂不堪,首都蒙罗维亚刚接受过战火的洗礼,道路、桥梁几乎全被破坏或炸断,被击毁的车辆遍地都是,还有全副武装的各派力量来回穿梭。
在联合国利比里亚问题特派团的安排下,直到4月21日,经过陆上和空中输送,他们才长途跋涉来到距首都500多公里的第四战区,即绥德鲁市。
队员们一走进营地,心顿时就凉了半截。参加利比里亚首批医疗分队的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口腔科的医生裘军后来回忆说:
公路坑坑洼洼,到处断壁残垣,桥梁东倒西歪,田野杂草丛生……战乱后的利比里亚物资匮乏,连日常用水都是限量供应。从泥潭里抽取的水,只是经过最简单的过滤、沉淀,并没有经过任何的漂白、消毒程序,所以水色特别黄。
可就连这种水,也不是想有就有的。好在营区里还有一口井,可以提供饮用水。
最初三个多月,大伙儿吃的都是自带的压缩饼干、方便面、罐头、脱水干菜等,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一个个体重都减轻了许多。
为了补充供给的不足,牙科医生裘军和队友们决定在营区的空地里开荒种菜。当吃上自己在异国他乡栽种的蔬菜时,大家有说不出的高兴,就连外国军人也挡不住中国军人种瓜种菜乐趣的诱惑,其中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医生还伸手向裘军讨了几颗蔬菜种子。
利比里亚的蚂蚁特别多,而且还是咬人的那种,比普通蚂蚁大好几倍。初到利比里亚,我们住的是帐篷,被咬是常有的事。
战后的利比里亚,社会环境也十分复杂。我和队友们必须每天夜晚都轮值站岗,两人一岗,每岗二小时,有时睡得正香却被叫醒了,站完后又睡不着,第二天照常上班,可以说这9个多月里我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当时,生活用房还没着落,医疗用房尚未完工,有的配套设施还没开工。
第四战区的军事和民事官一再向他们表示歉意,因为按照协议,早在医疗分队到达前,医疗设施就应该建设完成。
早一天把维和医院建成,就能早一天造福维和官兵。队领导决定:一不等二不靠,力争最短时间内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健全一座二级维和医院。
从这一天起,拿手术刀的医生成了“泥瓦匠”,纤弱的女护士成了一身尘土的“搬运工”,拔荒草、砍杂树、清垃圾,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大家每天4时起床,23时多才能休息,一边在40度的高温下如火如荼地劳动,一边描绘日后将在这里建起的美丽“家园”。
由于持续高温、生活艰苦,加上超负荷劳动,接二连三地有队员累病了,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人离开工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